2021Q2 公司净利润较 2019Q2 降幅收窄至 18.5%,扣非净利润 24.2 亿贡献上半年 92.2%的业绩。报告期内结构性调图料使本线最优产能或增 6.5%,为后疫情时代需求强劲反弹提供有力保障。截至 8 月 27 日全国疫苗接种 20.2 亿剂次,负面因素出清或临近,预计 2022 年公司将实现 125 亿左右净利润。目前估值或已筑底,强烈建议关注布局时机。
Q2 扣非净利润 24.2 亿贡献上半年 92.2%的业绩,期待“中秋”、“十一”国内补偿性需求的快速恢复。2020H1 公司收入同比增长 50.3%至 150.98 亿,同期实现净利润 27.4 亿,较去年同期 6.3 亿显著增长,其中京福安徽亏损收窄至8.5 亿。同期财务费用同增 37.7%,主要 2020 年 4 月、5 月并购借款 220 亿产生利息及银行借款利息费用化所致。Q2 公司收入同增 90.9%至 93.5 亿,较 Q1增速提升 79.2pcts;同期净利润较 2019Q2 降幅收窄至 18.5%,扣非净利润 24.2亿贡献上半年 92.2%的业绩。本轮国内疫情拐点或临近,期待“中秋”、“十一”国内补偿性需求的快速恢复,“十一”假期本线客运量或恢复至 2019 年90%左右。
上半年本线客运量、跨线列车周转量恢复至 2019 年的 75%、95%,差异化列车开行策略抵御疫情冲击。结构性调图本线最优产能或增 6.5%,为后疫情时代需求强劲反弹提供有力保障。4 月~6 月京沪高铁本线客运量呈现稳步回升的复苏态势,判断“五一”假期实现同比 2019 年超过 10%的正增长,7 月下旬以来疫情波动压制铁路客运需求。2021H1 公司本线列车运送旅客同增 95.6%至1876.2 万人次,恢复至 2019 年同期 74.9%;同期跨线列车运营里程同增 20.3%至 3894.0 万列公里,恢复至 2019 年同期 94.7%。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运营里程同比增长 72.3%至 1473.0 万列公里。上半年对全线列车运行图进行结构性调整,料本线产能或提升 6.5%左右,为后疫情时代需求强劲反弹提供有力保障。
营业成本较收入增速低 30.8pcts,票价弹性释放带来利润增量或 10 亿以上。
2020 年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长 19.5%至 100.5 亿,较收入增速低 30.8pcts,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在成本端优势明显。6月 25日执行本线开始执行二等座全程 662元的最高票价,至最低票价 498 元形成 7 档票价,实现产品结构差异化和优质优价。假设 17 辆编组占比 40%,本线二等座、一等座和商务座座位数量占比约86%、10%、4%,预计票价调整方案实施后本线二等座、一等座和商务座票价上浮至上限对应收入增量 5.6%、1.7%和 1.8%,对应净利润增量 10 亿元以上,未来开行结构优化有望扩大票价弹性。
预计 2022 年公司实现 125 亿左右净利润,2022~25 年业绩 CAGR 或达 15%,目前估值或已筑底,强烈建议关注布局时机。料“十一”假期京沪高铁本线客运量有望重新恢复至 2019 年 90%左右,跨线列车周转量同比 2019 年正增长。
考虑 7 月下旬以来疫情波动的影响,我们调整 2021 年京沪高铁净利润预测至60~65 亿。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 8 月 27 日,全国疫苗接种 20.2 亿剂次,本轮疫情拐点或将近,短期看好“中秋”、“十一”国内线需求恢复,预计 2022年公司实现 125 亿左右的正常水平净利润。协同逻辑进入兑现期叠加票价弹性,料 2025 年净利润约 200 亿,2022~25 年业绩 CAGR 或达 15%。目前估值或已筑底,强烈建议关注布局时机。
风险因素:疫情控制低预期,需求恢复、实际票价提升、成本控制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2021Q2 公司净利润较 2019Q2 降幅收窄至 18.5%,扣非净利润 24.2亿贡献上半年 92.2%的业绩。上半年本线客运量、跨线列车周转量恢复至 2019年的 75%、95%,差异化列车开行策略抵御疫情冲击。上半年,结构性调图料使本线最优产能或增 6.5%,为后疫情时代需求强劲反弹提供有力保障。本轮疫情拐点或将近,看好“中秋”、“十一”国内线需求恢复,预计 2022 年公司实现 125 亿左右净利润。根据公告我们调整 2021-2023 年 EPS 预测为0.12/0.25/0.29 元(原预测 0.17/0.26/0.30 元) ,预计 2022~2025 年业绩 CAGR或达 15%,参照日本东海线成长期估值给予 2022 年 25xPE,看一年目标价 6.5元。目前估值或已筑底,强烈建议关注布局时机。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