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2021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5 亿元,同比+69.2%;归母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164.1%。其中,2021Q2 实现营收10.92 亿元,同比+55.5%;归母净利润0.82 亿元,同比+148.5%;扣非归母0.59 亿元,同比+145.7%,环比+8.3%,均在此前业绩预告范围内,符合市场预期。公司数字仪表、中控和HUD 等智能座舱产品量产加速,销售大幅增长;成本端控制得力,在行业缺芯、原材料涨价的背景下,Q2 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提升,体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展望下半年,芯片、原材料负面影响有望趋缓,公司业绩弹性可期。维持公司2021/22/23 年EPS 预测0.61/0.80/1.04 元,给予2022 年65 倍PE,对应目标价52 元,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Q2 业绩在此前预告范围内,符合预期。公司发布2021 年半年报,2021上半年实现营收20.5 亿元,同比+69.2%;归母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164.1%,扣非归母1.13 亿元,同比+118.2%。其中,2021Q2 实现营收10.92 亿元,同比+55.5%;归母净利润0.82 亿元,同比+148.5%;扣非归母0.59 亿元,同比+145.7%,均在此前业绩预告范围内,符合市场预期。公司在Q2 行业缺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归母和扣非归母分别环比提升,体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
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及公司成本管控,毛利率和费用率均有所下降。2021Q2 公司毛利率为22.4%,同比-1.65pcts,环比-0.61pct,主要系上游原材料芯片等涨价影响。受益于阿米巴经营和精益管理,降本增效,费用率有所下降。Q2 费用率为16.5%,同比-3.04pcts,环比-1.14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为5.36%,同比-0.05pct;管理费用率为3.26%,同比-0.88pct;研发费用率为7.8%,同比-2.5pcts;财务费用率为0.08%,同比+0.39pct。其中研发费用率同比下滑主要系收入增长较快影响。
两大主营业务快速增长,经营韧性充分体现。公司两大主营业务汽车电子和精密压铸均大幅增长。上半年汽车电子营收为13.46 亿元,同比+95.9%,同比2019年+32.9%;精密压铸业务营收为4.28 亿元,同比+71.9%。汽车电子业务主要受益于座舱产品包括中控、仪表、HUD 以及无线充电的量产加速,销售大幅增长,其中HUD 出货量预计达12 万套,去年全年仅为约10 万套。同时公司供应链管理能力强,在行业缺芯的背景下与上游供应商共同保障客户供应,并实现了部分原材料涨价向下游传导,保持了经营稳定。
客户不断突破,座舱产品储备丰富。公司深度绑定长城汽车,为其配套仪表、车机、HUD 和充电模块。同时,公司不断承接新项目和新客户,公司承接了包括长安福特、PSA、北京现代、长城、长安、广汽、北汽、吉利、百度、蔚来、威马及金康赛力斯等客户的新项目。其中公司双联屏产品已经配套长安UNI-T;下半年CS75PLUS 订单已经量产;长安福特的双联屏也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AR-HUD 项目研发持续推进,将于今年下半年搭载车型上市,实现规模化量产。公司已与华为在座舱电子领域展开合作,料将携手推动智能座舱产品在新客户的拓展。
风险因素: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新产品和新客户扩展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公司在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的背景下,仍实现Q2 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提升,体现出较强经营韧性。公司深度配套长城、长安等优质客户,智能座舱产品储备丰富,仪表、车机和HUD 等产品加速落地。展望下半年,芯片、原材料负面影响有望趋缓,公司业绩弹性可期。维持公司2021/22/23 年EPS 预测0.61/0.80/1.04 元,考虑到公司所处智能化赛道的快速增长性,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2 年65 倍PE,对应目标价52 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