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景气、公司隔膜业务经营持续超预期,但受蔚来汽车NIO Day“固体电池”发布带来的负面市场情绪影响,公司股价出现了非理性的调整,带来了很好的投资机遇。基本面上:1)公司是全球锂电隔膜龙头,具备产能、成本、专利、技术、客户等优势,国内份额接近50%,并加速扩展海外市场。2)公司通过并购苏州捷力、纽米科技,从“动力”向“消费”延伸,并积极布局储能,打开新增长空间。3)公司基膜-涂布一体化技术突破及其产能投放,成本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公司未来成长确定性非常高,继续重点推荐,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近日,锂电行业景气、公司隔膜业务经营持续超预期,但受蔚来汽车NIODay 提出“固体电池”方案的负面情绪影响,公司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蔚来发布“固态电池”引发市场恐慌情绪,锂电隔膜、电解液板块大幅回调。1月9 日晚,蔚来汽车在“NIO Day”发布150kWh 电池包,宣称为固态电池,将于2022 年Q4 开始交付。市场担忧固态电池或将于未来两年量产,并不再使用隔膜和电解液,导致锂电隔膜、电解液板块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调整。
动力用固态电池尚处实验室阶段,公司股价属于非理性调整,带来投资机会。
蔚来汽车发布的新电池采用三个新工艺来提升能量密度,分别是:“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无机预锂化硅碳负极”、“纳米级包覆超高镍正极”。我们分析如下:1)根据“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描述判断,该电池技术并非“全固态电池”,而是“半固态电池”,仍需使用隔膜、电解液。目前,“半固态电池”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其低温性能差、寿命短、内阻高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预计未来两年仍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2)“全固态电池”的结构为正极、负极(Li 金属)、固态电解质,无需采用隔膜、电解液,但存在体系不稳定、寿命短、界面阻抗大等问题,仍处在实验室解决相关科学层面等问题的阶段,包括材料体系、界面反应机理等。现有体系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商业始于90 年代初;固态电池研究起源是50 年代,但至今仍未实现规模化量产,并未替代液态锂电池,表明固态电池研发难度极大。我们认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应用一般经历以下过程:第一阶段,解决科学问题;第二阶段,解决工艺技术问题;第三阶段,完成产品开发;第四阶段,实现大批量生产,即商品化。目前电动车用的固态电池仍有很多科学层面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处于上述过程的第一阶段。因此,“固态电池”引发的市场恐慌情绪导致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属于非理性的调整,带来了投资机遇。
下游需求景气高,公司隔膜业务经营持续超预期。短期看,12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53.6%,环比+15.6%,预计2021 年Q1 同比翻倍增长;中长期看,特斯拉引领电动智能,全球其他车企加速跟进,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公司锂电隔膜经营持续超预期:1)出货高增长:短期排产供不应求,预计公司隔膜2020/2021 年出货有望实现超过10 亿平/20 亿平。2)国际化加速:2020年公司大批量配套LGC、三星SDI、松下等国际客户,预计海外客户收入占比从2019 年的超过25%提升至40-50%。3)公司率先实现基膜-涂布一体化技术突破并量产,随着2021 年更多产能投放,成本壁垒将进一步抬升。
“动力”+“消费”+“储能”锂电隔膜龙头,新领域扩展不断打开空间。公司作为全球动力类锂电隔膜龙头,完成对捷力及纽米科技的并购后,龙头地位从“动力”
向“消费”延伸。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储能”领域,有望成为全球最好的锂电池(动力+消费+储能)隔离膜公司。此外,公司围绕膜材料业务,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展新领域,包括铝塑膜、液态包装膜、水处理膜等,打开成长空间。
风险因素:资产并购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达预期;欧美疫情影响持续过长风险;电池技术路线改变风险。
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锂电隔膜龙头,是特斯拉供应链、欧洲电动化供应链、LG 化学供应链核心标的,具有产能、成本、产品、客户综合优势,全球份额不断提升,持续获得超额盈利,成长确定性强。锂电行业景气、公司隔膜业务经营持续超预期,但受外在负面情绪影响,公司股价出现了非理性的调整,带来了很好的投资机遇。
我们维持公司2020/2021/2022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1.3 亿/17.5 亿/24.5 亿元(对应EPS 1.29/1.99/2.80 元),当前股价对应2020/2021/ 2022 年PE 分别为100/65/46倍。我们给予公司2022 年65 倍PE,目标市值1593 亿元,目标价180.0 元/股,继续推荐,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