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车辆、能化三大主业齐头并进,预计分红率达49%:公司2018全年实现营收935亿元,同比增长22.54%;实现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34.72%。实现扣非净利润22.59亿元,同比增长65.22%。实现营收与此前预期的912亿元相当,实现净利润超出此前预期的29.3亿元,主要由于公司土地整备增值抵消掉海工减值外,对净利润仍有额外正贡献。股利分配方面,公司将每10股分红5.5元(含税),转增2股;预计将分配股利16.42亿元,分红率达48.57%为近三年新高;公司在业绩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分红率,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彰显公司的投资价值。
集装箱业务保持回暖,冷箱增速较快:集装箱业务实现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25.9%;实现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冷藏集装箱增长较快,实现50.2亿收入,增速达53.4%。公司2018年订单数量创历史记录,但由于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箱价下跌等因素影响,毛利率下降明显,整体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15.6%滑落至9.4%。全球集装箱需求经过连续两年的回暖已处高位,克拉克森预测2019年集装箱贸易增速将由2018年的4.5%降至4.4%,但仍处于较好水平,预计公司集装箱业务今年将实现5-10%左右增长。而集装箱业务毛利率或将有所回升,一方面由于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公司东莞集装箱新工厂去年四季度试生产,一期主生产线今年初正式投产,新工厂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和制造工艺的升级改造,有望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及盈利能力。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稳健增长,今年或完成港股上市:公司全年累计销售19.2万台,同增17.85%;实现营收244亿元,同比增长24.99%;实现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增长25.04%;增长主要得益于中美两国车辆销量持续增长。当前国内治超力度有增无减,2018年9月交通部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全国超载超限认定标准,而排放标准的提升及基建投资的加大将为公司国内车辆业务的增长提供动力。预计公司车辆业务仍将保持15%的增长,而毛利率随原材料降价及模块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力量方面因素下有所回升。目前中集车辆赴港上市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复,公司积极打造中集车辆上市平台,将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并将提升车辆业务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便利性。
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仍具较大弹性:公司该业务实现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9.56%;实现净利润7.92亿元,同比增长67.21%;其中能源/化工/液态食品三大业务分别实现21.55%/24.51%/19.06%的增长;实现综合毛利率为18.83%,同比上年微升。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围绕天然气实现全产业链覆盖的关键装备制造商和工程服务商,并可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并在各个细分产品领域取得一定市场地位。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预计消费规模至2020年将超3600亿立方米,未来三年仍将保持10-15%的增长;而加大勘探力度提升自给能力和管道建设短期无法满足天然气需求增长,进口仍将是填补缺口的主力,公司在LNG、LPG、CNG储运类产品销量领先,将继续受益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能化业务整体仍将保持20%以上增长,毛利率仍将稳中有升,利润仍具备较大弹性。
海工业务依然承压,土地价值逐步释放:公司海工业务受新增需求较弱的影响,全年实现收入24.3亿元,同降2.1%;业务亏损叠加计提资产减值,净亏损达34.5亿元,同比上年显著扩大。公司正积极整合国内优势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打造新的发展平台,近两年有望通过资本化运作使海工业务显著减亏。另一方面,公司产城业务的平台中集产城在上海和深圳土地储备推进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公司在前海及青岛的土地项目进展顺利,当期分别为公司带来38.4和13.7亿元收益,这一定程度弥补了海工亏损及计提减值的影响。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业务占比较小的物流和重卡仍将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空港消防业务在注入沈阳捷通及上海金盾后将显著提升竞争力,保持20%的增速及稳定的毛利率;金融业务作为公司全球领先制造业战略相匹配的服务体系,将保持与公司同步的成长;基于对公司各业务的判断,我们在前次预测的基础上微调2019-2020年收入与利润预测,预计公司2019-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75亿元、1230亿元、13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34亿元、42.89亿元、49.81亿元;按当前股价及盈利预测,2019年PE为11倍,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将影响全球贸易活动并影响公司集装箱业务;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车辆业务国内市场影响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减弱公司盈利能力;能源装备业务受天然气与原油价差影响;产城业务的推进与地产调控政策及土地政策相关性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