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0 月25 日,公司发布2021 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48 亿元,同比增长38.32%;归母净利润9.59 亿元,同比增长166.56%;
简评
2021 前三季度利润保持高增,看好全年主营业务持续发展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48 亿元(+38.32%),归母净利润9.59 亿元(+166.56%);扣非归母净利润9.21 亿元(+166.56%),前三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系新型电子元器件板块企业下游可靠产品用户需求持续增长,高附加值产品在重点领域市场应用得到持续增强,低收益、高风险业务调整压缩工作已完成。高端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下游市场持续扩大,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十四五期间军工行业快速发展趋势不减,随国防信息化建设和武器装备放量,公司主营业务新型电子元器件板块或将迎来持续增长。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公司本期末存货为16.06 亿元,相较上年末增加46.39%,系公司生产规模扩张;合同负债为1.91 亿元,相较上年期末增加460.2%,增幅较大,主要由客户采购,说明公司未来业绩确定性强。资产负债边科目综合显示行业未来高景气,公司在手订单饱满。
毛利率高位提升,规模效应显现:实际期间费用率大幅下降
盈利能力看,公司毛利率为58.25%,同比提高6.01pcts,提升明显。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5.63%,同比提高4.32pcts,主要系管理费用的大幅提升,其中,销售费用为2.12 亿元(+13.4pcts),费用率为4.99%(-1.09pct),主要系职工薪酬增加;管理费用7.53亿元(+62.3%),费用率为24.18%(+1.46pct),主要是应国家政策,报告期内一次性计提统筹外费用2.33 亿元;研发费用为2.74亿元(+17.1%),是加大产品研发的投入所致,费用率为6.46(-1.15pct)。除去管理费用一次性计提2.33 亿元,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0.15%,同比降低6.26pcts,说明随着公司营收规模大幅提升,规模效应愈加显著,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多项技术追平国际,产品范围、种类不断拓展
2021 年公司研发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在基础元器件领域,加快高新更Si 基IGBT、固体继电器,射频变压器、凸轮转旋开关等新型高端产品研发,突破高压大电流IGBT 芯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多款新研产品达到国外对标产品水平;在集成电路领域,主要围绕EMI 电源滤波器、DC/DC 电源模块等进行攻关,形成多款模块样品,并提供用户试用;在电子材料领域,完成了三款高介LTCC 材料、1 款低介LTCC 材料研发,突破了玻璃配方制备技术和瓷粉批生产技术,材料性能指标与国外水平相当。
加快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助力业绩增长公司推动建设自主可控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链。公司加快推进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超微型 MLCC 介质材料项目建设,切实提升高端 MLCC、LTCC 介质材料研发能力,尽快实现产业化;加快推进断路器生产线建设及高端开关能力项目建设;募投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并完成验收。
推动技术创新,有望助力业绩增长。按公司规划,加大对关键元器件技术攻关,完成 500V/8A 平面栅硅基 MOS 及 650V50A、1200V50A SiC SBD(肖特基二极管)研发;完成微波毫米波厚薄膜衰减器样品试制;完成基于 LTCC 工艺的 TR 组件模块研制;MMIC 单芯片滤波器等芯片微波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更要加强协同创新,加大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创新力度,强化内外创新协同,提升整体集成创新能力。
此外,公司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21Q3 利润快速增长,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高景气,维持“增持”评级公司新型电子元器件业务在国产化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牵引下,迎来了持续稳定增长期;剥离深圳通信,其负面影响将逐渐消除;已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提质增效效果显著;募投项目即将完工,新产线开始筹备,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预计公司 2021 年至 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2、17.83、23.15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3.44%、44.72%、29.82%,相应21 至23 年 EPS 分别为2.39、3.46、4.50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46、32、25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1、军品订单需求不及预期
2、产品交付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