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10 月29 日公司发布2021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7 亿元,同比增长43.0%;归母净利亏损11.6 亿元。其中单三季度营收12.2 亿元,同比增长41.3%;归母净利亏损2.3 亿元。
分析判断:
新兴安全持续扩张,战略性聚焦运营商、能源等企业侧客户收入端来看,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7 亿元,同比增长43.0%,其中Q3 单季度营收12.2 亿元,同比增长41.3%,在2020Q3 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高歌猛进。我们认为,2021 年至今增长动能主要有二:
一是新兴安全产品在HW 等事件驱动下持续放量,规模化扩张态势显现。公司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新兴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增速均值高达60%、同时贡献整体营收70%以上体量。结合H1 历史数据,判断几类新兴安全产品收入贡献较大:
1)终端安全产品:终端EDR 和虚拟化安全增长迅猛、演绎强者恒强(H1 已增长近70%)。
2)边界安全产品:以新(SD-WAN 等)带老(防火墙等)趋势明显,产品/方案正在向万物互联场景演进,并在HW 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H1 已增长超80%)。
3)数据安全产品:先发优势明显,零信任、交易沙箱、数据库安全、隐私合规等多个热点产品正在成为爆款(H1 已增长超100%)。
4)态势感知产品:其中安全监管、安全运营、实战攻防三大品种齐头并进,增速多超过50%水平,领跑全行业(H1 已贡献将近3 亿元)。
5)安全服务业务:HW 场景中安服与各类安全产品展现极强协同性,需求极其旺盛,预计年内安服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H1 已贡献超过2 亿元)。
二是重点开拓及引导下游运营商、能源、医疗、金融等大中型客户提升采购需求。2021 年至今的经营环境来看,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紧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G 客户对于安全产品/服务的采购与结算。根据集团公众号最新披露,公司在前三季度重点挖掘企业侧客户,深耕积累高净值、强需求客户:运营商同比增长192%、能源行业同比增长122%、医疗卫生行业同比增长90%、金融行业同比增长73%。相较而言,公司传统强势的政府及公检法部门同比增长42%,判断企业侧已经成为公司战略布局与增长贡献的核心。截至目前,公司企业侧收入增速均值已经突破60%、贡献度超过56%,看好年内企业侧安全增速、占比进一步提升。
利润端承压无须悲观,高研发+强人员扩张成效渐显利润端来看,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亏损11.6 亿元,其中Q3 单季度产生亏损2.3 亿元。缺口进一步扩大。考虑公司毛利率的提升趋势(同比提升4.8 pct 至62.6%),判断利润端承压核心原因仍是高研发投入+强人员扩张+股份支付。
费用端来看,强研发+人员扩张带来费用扩张,整体费用率正在向下。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为12.8 亿元,销售费用率为48.0%,同比下降3.7 pct;管理费用为4.7 亿元,管理费用率为17.5%,同比下降1.9 pct;研发费用为12.4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46.4%,同比下降0.17 pct,优化趋势明显。1)研发方面: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2.4 亿元,同比增长46.4%:截至2021 年9 月30 日,公司推出云天眼新品、安全DNS 等新品,同时终端EDR 产品通过赛可达实验室威胁检测能力检测、防火墙连续两年中标中国移动集采项目。此外八大研发 平台运作区域成熟,协力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2)人员方面:此前在H1 财报中公司披露人员数量已经增至8100 余人(安服占比较大),判断前三季度口径人员扩张压力依旧较大。对应到现金流指标来看,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金额缺口达-16.7 亿元,较2020 年同期的-11.3 亿元进一步走扩。但我们认为,当前阶段人员增长是新兴安全扩张逻辑的底层支撑,预计实战攻防、专家服务、安全教育都将在后续季度持续贡献增量。考虑H1 人员扩展后人均创收同比提升23.6%,乐观看待人员扩张对公司创收的积极作用。
此外,前三季度公司计提股份支付费用总计2.2 亿元(计入经常性损益)。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公司净利润为-9.4 亿元,亏损较2020Q1-Q3 减少7.0%。
政策利好抬高网安赛道天花板,公司核心受益7 月以来,网安行业政策利好不断,重点关注两大重磅:
滴滴事件定性:数据安全/审查大幕拉开,安全产业站上风口。滴滴数据安全事件凸显我国数据安全隐患,数据安全监管、审查大幕拉开。个人层面来看,私人信息泄露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政企层面来看,关键数据资产的泄露可能招致国家网络信息系统被攻击的危险,尤其是针对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会导致重大国家安全事故。判断,以本次滴滴事件为界限,我们将正式从“网络空间安全”
上半场(关注防火墙等传统边界安全),步入下半场(聚焦数据安全等新兴安全领域)。
《行动计划》定量,10%划定打开数千亿级空间。工信部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至2023 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将超过2500 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15%,同时明确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10%。1)需求侧来看:如果2023 年实现2500 亿元的产业空间,且年复合增速15%,则倒推2021 年产业规模是1600-1700 亿。2)供给侧来看:就提供的安全产品/服务供给来看,CCID 数据显示2019-2021 年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将由608 亿元增加至927亿元,CAGR 为23.5%。3)线性外推:若结合10%的网安IT 投入占比划定,并线性外推至全部政府、企业客户(判断符合顶层规划思路),则2021 年安全供需缺口 = 安全厂商业务扩容空间 = 700-800 亿元,产业机遇明确,后续年份切实落地。判断本轮政策将推动网安预算中枢抬升,引导行业迎来长牛。
我们认为:一方面,公司卡位新兴安全赛道,在数据安全领域先发优势明确,热点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零信任数据安全、大数据交易沙箱、数据库安全、数据内容加密、源代码安全、APP 隐私合规、电子数据取证等,未来有望最大化承接数据安全监管红利。另一方面,过去三年来看公司份额扩张趋势已然确立,一旦下阶段赛道宽度进一步打开,将为公司业绩增长带来放大效应,或有持续超预期表现。
投资建议:
尽管公司前三季度收入维持高增,但考虑下游传统优势的政府客户预算承压现状、判断确认节奏可能出现扰动,因此微调2021-2023 年营收至58.6/81.9/114.8 亿元(此前为9.7/83.5/117.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0.9%/39.7%/40.2%。同时基于公司人员扩张现状,判断年内费用侧压力仍将制约利润完全兑现,微调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至-1.2/3.6/10.3 亿元( 此前为1.1/4.8/11.7 亿元); 对应EPS 分别为-0.17/0.54/1.52 元。2021 年10 月29 日股价为91.51 元,对应PS 分别为10.61/7.60/5.42 倍,依旧坚定看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等保2.0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兴安全业务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