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H1 净利润预增4681-5638%,Q2 业绩有望创单季度业绩新高。上半年度,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需求复苏、东南亚订单转移,公司的产品销量和收入均取得大幅增长,产品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司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 年H1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 -1.2 亿元,同比增长4681-5638%;预计基本每股收益0.34-0.41 元/股,上年同期0.007 元/股。公司2021Q1 实现归母净利润0.2 亿元,同比增长493.23%,一季度为行业淡季,一般占公司业绩占比相对较少;因此,预计2021Q2归母净利润0.8-1.0 亿元,有望创公司成立以来单季度业绩新高,同比2020Q2 增长达到1043-1329%。随着下半年传统旺季到来,国内鞋服消费市场持续复苏、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公司不断拓张品类,公司全年业绩有望继续保持快速提升。
公司规模效应凸显,成本管控能力优异。公司目前具有安海本部、安东厂区、子公司瑞森皮革和兴宁皮业四个生产基地,能够每年生产牛头层皮近1.5 亿平方英尺。由于公司原材料采购规模大,对上游供应商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同时,公司的产量较大,可以分摊生产费用和环保费用,降低固定成本,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公司涵盖从生牛皮到蓝湿皮革到皮胚革再到成品皮革的制革工艺全流程,因此能够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把控和成本控制,同时前后段工序的有效衔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产品提价,人民币走强利好公司原材料进口。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牛原皮,主要通过进口采购并主要使用美元等外币结算,牛皮为公司最大成本来源。近年来,由于近年来海外牛皮供给市场平稳,但国内外需求端景气度不高,使得进口牛皮采购均价近年来逐步下降,进口盐渍牛皮价格于2020 年初跌至0.87 美元/千克;由于疫情原因影响全球需求,2020 年7 月进一步跌至0.63 美元/千克。随着疫情负面影响逐步消退、全球疫苗接种率提升、行业下游皮革产品需求复苏,牛皮价格自2020 年中期逐渐从低位回升。公司产品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方式,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有望凭借自身在产业链中优势地位,向下游厂商传 导成本,并以相对较低价的原材料库存实现毛利率与业绩的快速提升。
2020 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于今年5 月份双双升破6.4 元,人民币显著升值有利于公司降低皮料进口成本,推动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自2016 年以来毛利率、净利率稳步提升,2020 年分别达到18.83%、7.90%,今年有望进一步提升。
环保政策趋紧、行业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供给格局显著优化。公司所在的制革行业是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但以小型企业为主,规模大型企业较少,生产集中度较低,存在大量低档落后产能。受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以及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落后技术与产能逐渐淘汰,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大量中小型企业由于产品竞争力低、污染治理不达标等因素退出市场,市场份额逐步转向以公司为代表的产品竞争力强、污染治理达标、规模优势突出的企业。2020 年,公司总产能1.47 亿平方英尺,产能数量居国内皮革行业第一,产能利用率较2019 年有所提升,预计今年产能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增长推动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
多品类拓展助力公司发展,响应市场需求速度加快。我国制革行业正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公司将在巩固和发展鞋面用皮革、包袋用皮革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发家具用皮革、电子产品包覆皮革和特殊功能性皮革,在绿色环保工艺基础上拓展多条产品线,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公司于2019年成立沙发项目部门,并凭借着公司长期的技术积累与沉淀,按照客户的要求快速研发、生产新产品,成立首年便取得了良好业绩,已于2020 年成功实现销售。公司多品类拓展取得较大进展,为日后深耕奠定基础。此外,公司坚持提供优质皮革产品和服务,公司按事业部制进行管理,每个事业部都有不同风格的主打产品对接市场。公司充分发挥事业部快速反应优势,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研发高性价比的新产品,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目前,公司研发周期和交货周期较此前大幅缩短,最短可3-5 天实现小批量交货,响应市场需求速度显著上升。
投资建议:公司主要从事天然牛头层皮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产品研发、服务品质方面持续发力。面对愈来愈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的下游市场,公司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有效扩充产品品类,同时通过技术中心针对制革工艺、产品开发进行研发,提升公司竞争力。随着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作为上市企业,规模较大、产能充足、规范性较高,有望填补小厂商出清市场空缺、承接东南亚回流订单,实现量价齐升。预测公司2021-2023 年EPS 分别为0.69 元、0.83 元、0.99 元,对应PE 分别为21X、18X、15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的风险,中美贸易战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产品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