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释放持续顺利,营收与业绩稳步增长。公司发布2020 年度业绩快报,全年实现营收135 亿元,同增25%,较Q1-3 小幅加速0.7 个pct;实现归母净利润8.0 亿元,同增42%,符合预期。公司2020 年业绩增速明显高于营收增速,预计主要系确认政府补助增加及获得较多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收益所致。其中Q1/Q2/Q3/Q4 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4/36/45/40 亿元,同比变化-35%/+37%/+57%/+27%,Q4 增速有所回落,预计主要系来料加工业务占比有所提升、工程业务占比持续下降所致; 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4/1.5/3.1/2.9 亿元,同比变化-39%/+45%/+86%/+33%。2020 年公司实现钢结构产量250.6 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4%,其中Q1-2/Q3/Q4 产量分别为95.3/71.1/84.2 万吨,Q4 生产明显加速,12 月产量首次超过30 万吨,提前实现日产万吨目标,产能释放持续顺利。公司计划今年年底建成钢结构总产能400-450 万吨,新建产能释放有望推动盈利持续较快增长。
竞争壁垒清晰,成长性优异。公司专注钢结构制造加工,规模优势显著,精细化管理实力突出,构筑核心竞争优势:1)相对中小型钢构加工企业,公司在投资规模、管控半径、盈利能力等方面均与中小钢构加工企业拉开明显差距;2)对于大型钢构企业而言,公司是国内前十大钢结构企业中产量最大且唯一聚焦钢结构制加工的建材企业,实行集中式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能力强、产线生产饱和度高、产能调配效率高,生产制造成本优势明显;3)基于较强规模化、稳定供给能力,未来有望逐步掌握行业议价权;4)通过完善半成品制造能力,减少外协或外购半成品,有望持续夯实成本优势,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智能建造持续获政策推动,装配式龙头有望持续受益。近期住建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同意将上海嘉定新城菊园社区等7 个项目列入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拟重点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持续推动智能建造发展。智能建造指以在建造过程中利用BIM、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建造效率,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提升建筑品质的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作为智能建造应用的重要载体,在十四五期间有望获得政策持续大力推广,未来几年装配式建筑增长动力充足,公司作为装配式钢结构制造龙头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0-2022 年归母净利分别为8.0/10.5/13.9 亿元,EPS 分别为1.52/2.01/2.65 元(2019-2022 年CAGR 为35%),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30/23/17 倍,鉴于公司产能建设与释放持续顺利、竞争壁垒清晰、成长性优异,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及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风险,钢材价格波动风险,竞争加剧风险等。